Computer Peripherals / 電腦週邊
-
純血Cherry原廠茶軸手感、80%輕巧尺寸不占空間,Cherry MX Board 1.0 TKL RGB鍵盤開箱評測
相對於薄膜鍵盤「單一」的手感,機械鍵盤的優點就是雖然大抵來說都是「機械」運作邏輯,使得按鍵鍵程和回饋力道絕對都比薄膜鍵盤來得強烈,但由於又有多種不同軸體的輔助,使得機械鍵盤更有客製化的可能性,以近期由杰強代理、德國原廠打造的Cherry MX系列機械鍵盤來說,常見的青軸鍵盤先前小編已經先,想必大家對於「原廠打造」這點已經有相當了解。 這次要和大家介紹的是另一款同樣由杰強代理的Cherry MX Board 1.0 TKL RGB機械鍵盤(請容許下稱Board 1.0!),目前有分紅軸、茶軸和青軸版本,這次收到的是茶軸的版本,也是小編自己近期比較習慣的鍵盤軸體。 外觀上來說,Board 1.0和先前介紹過的,主要都是黑色外型、配上緊湊式的按鍵布局,不過由於這次是冠上TKL版本,因此在大小上便取消數字鍵區、成為80%尺寸鍵盤,體積上非常適合用來打Game(畢竟遊戲較少用數字鍵),另外也很適合喜歡簡約電腦桌面的玩家,TKL尺寸鍵盤解放的桌面空間真的是用了就回不去惹XD! Board 1.0設計語言上延續了這次Board系列的家族式設計,以簡約的外觀為主,不過用上了線條更強烈的菱角邊框,讓視覺上更有硬派風格,上下邊框也採用斜坡式設計並搭配人體工學階梯鍵帽,以便符合玩家需求。而質感方面則是維持Cherry的精緻風格, 鍵帽部分87鍵皆採ABS UV塗層透光鍵帽,搭配本身RGB燈效輔助下,視覺變換非常柔和,不會過度炫眼。而鍵盤整體部分也維持金屬風格的精品形象,尤其在櫻桃LOGO部分更是用心,Cherry櫻桃反光下的質感極佳。此外,為了維持鍵盤本身的耐用度,內部也採用鋼板設計強化,確保鍵盤壽命。 軸體部分剛才提到過Board 1.0具備青軸、茶軸和紅軸三種版本,小編手上的茶軸算是自己最習慣的軸體,等於是裝上USB 2.0連接線後就直接能跟上原本一般打字的速度,而且準確度十足,雖然採用緊湊式按鍵這點需要稍微習慣一下,但並不影響實際打字體驗(且緊湊式設計也更加縮減體積),而且也不容易在快速打字的同時手指勾到其他按鍵的鍵帽,整體敲擊體驗「很茶軸」:就是順。 至於實際敲擊體驗部分,由於小編自己用的是市面上廠商客製版的Cherry MX茶軸軸體,所以敲擊手感略有不同,數據上來看,總鍵程維4mm、觸發鍵程2mm、觸發壓力45cN,段落感不像青軸這麼的明顯,但敲擊聲響部分相對來說安靜許多(沒那麼侵略性XD),小編個人是比較喜歡這樣的平衡。 快速小結一下,以這次Cherry原廠打造的鍵盤測試到現在和大家介紹三款鍵盤了,以測試至今的手感來說,青軸版本的手感十分純「脆」、紅軸則是流暢,這次茶軸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輕盈,雖然相較於紅軸來說仍是有相當的段落感(畢竟人家是線性軸~),不過相較於青軸來說卻不會給人這麼「高調」的形象,滿適合想要輕鬆打Game的玩家,尤其Board 1.0本身又帶有TKL尺寸屬性,對於一般玩家的桌面空間更友善些,再者,電競周邊注重的RGB燈效也顧及到了,其不過度氾濫的燈效設計搭配勻稱的視覺效果讓人看得非常順眼,此外,整體硬派的機械鍵盤形象也非常有個性,同時也維持了Cherryr鍵盤優秀的設計質感。敲擊手感部分,秉持著原廠精神,茶軸手感的段落是有的,但相較於青軸更柔和,同時反饋力道也給人「確實在打鍵盤的Fu」,相較於原本打薄膜鍵盤的玩家來說,絕對會是一大體驗提升。 另一方面來說,Cherry MX Board 1.0 TKL RGB這款鍵盤也深深給人一種Cherry的信仰質感,尤其正面的金屬櫻桃LOGO每天敲鍵盤的時候餘光都會瞄到XD!確實有一種把櫻桃握在手裡的踏實感,推薦給想要入手Cherry德國原廠機械鍵盤的玩家。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Rej2DHRxE&feature=emb_title&ab_channel=%E6%9D%B0%E5%BC%B7 ▲最後附上官方的Cherry MX Board 1.0 TKL RGB宣傳影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有線也很強大、獨家氣密腔體搭40 mm ASUS Essence釹磁單體,ROG Strix Go Type-C動手玩
隨著在主要產品線(板/卡)的廣為玩家接受之外,ASUS在周邊電競系列的推出可以說是相當積極,接續前一版極受好評的ROG Strix Go 2.4之後,也推出了另外兩款後續作品:Go、Go Core,有別於Go 2.4具備無線功能,轉向USB-C與3.5mm設計的這兩款版本,其實骨子裡跟Go 2.4也是極為類似的,在另一篇有對Go Core做了介紹(),那這邊就來看看剩下的這款Go有哪些特色吧! ★無線版參考→ 這一次把ROG Strix Go這個系列拉到變成3款,其實也是導因於Strix Go 2.4的設計讓許多玩家喜愛而衍生出來採用USB-C與3.5mm接頭設計,讓價位上也更顯親民些。除了Go Core是採用3.5mm連接之外,Go則是以USB-C的方式連接,對於部分已採Type-C插孔的手機或主機裝置可以直接連線,玩家如果想拿來對應PS4或是Switch也十分方便,當然附件當中也提供有轉接線可以改成標準USB(Type-A),倒是不用擔心連接上的問題。 那就來開箱一下這款Strix Go吧!基本上外包裝盒的風格設計都維持Go系列特色(黑又紅彩盒),主要設計與外觀造型其實根本上是一樣的,小地方做了些調整而已(發光、配色),架構上都是採用了華碩獨家氣密腔體及40 mm ASUS Essence釹磁鐵驅動單體,響應頻率同樣是20-40K Hz,雖然在連接上固定為Type-C接頭,但透過提供的轉接USB-A延長線是可以與各式PC主機或遊樂主機對應,如果是Type-C手機的話就可以直接連接使用了。 基本上外觀與同系列的Go 2.4、Go Core差不多,小地方配色稍有不同外,其他基本上大小尺寸與設計是極為類似的,整體採較小巧的設計風格,重量也僅262g,加上可折疊的設計讓玩家就算出門也十分方便攜帶,耳罩的包覆與頭戴的設計、左右延伸的佩戴設計上都提供了玩家相當不錯的使用體驗,就算長時間配戴也不會有不舒適的情況,至於連接部分與調控配置的位置都座落在左耳上,左耳後方是音量調整鈕與MIC開關,左耳前方下則是麥克風的連接插孔,附件有提供可拆卸(可彎折)的單指向麥克風,具備AI降噪功能,玩家可依需要安裝使用(特別是打Game的時候喔)。 下面就看圖說故事,看看各細部的照片與介紹囉! 基本上ROG Strix Go只要插上手機或PC等各裝置就可以開始使用(就是界面變成採用Type-C模式),但玩家若安裝好專屬軟體Armoury Crate的話,更多的操作與調整就顯得豐富許多,可依照個人需求或使用習慣來做個人化的調校;玩家可以自行上ASUS官網,安裝好即可使用。 從Armoury Crate的主畫面就可以看到各項調整功能,除了音量調整外,包括聲道取樣、音效優化、混響、等化器、虛擬環繞音效等等都可以自行依照玩家喜好來選用,麥克風除了有噪音抑制、完美音質外,也可啟用AI降噪來強化通話品質,即便是吵雜的戶外環境也不用擔心會讓通話品質受到干擾,另外,從主畫面也可以選擇韌體更新,隨時保持最佳狀態。 同樣隸屬Strix Go系列的一員,其實在規格上採用的是一樣的單體與架構設計,所以如果有試過先推出的Strix Go 2.4的話,那Go這款基本上就差別在「有線」而已,以原先Go 2.4要價5張小朋友的情況下,不硬是需求無線狀態的朋友,少了2張小朋友的支出應該是有蠻大差異的了(笑 實際體驗的時候除了感受到獨家氣密腔體設計配上40 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的音質輸出外,渾厚低音與蠻乾淨的聲音表現算是這一系列的特點,不管是用在電競遊戲上可以聽音辨位外,遊戲本身的音效回饋效果倒是還蠻不錯的,如果是用來作為看劇或是觀看影片,整體的音效表現也還蠻有沉浸感的,特別是透過Armoury Crate來做個人化的音效偏好調校後,更是深具聆聽時的沉浸感體驗。再者,舒適的佩戴感也是這系列的特點之一,Strix Go就算長時間配戴也不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載著打上一整天的Game或是聽上一整天的音樂也能輕鬆沒壓迫。 由於Strix Go同樣支援AI降噪,透過可拆卸的麥克風,玩家可以選擇純粹作為耳機聆聽使用、也可以隨需要時裝上麥克風,與隊友來一場愉快的電玩競賽,透過清晰的麥克風音效表現,除了可以消除絕大部分的鍵盤敲擊聲與背景人聲等雜音外,單指向性的吊桿式麥克風也可以隨玩家喜害自行彎折到合適角度,室內戶外都能保持清晰通話品質。 還有一點,系出同門的緣故,其實Strix Go方便摺疊與小巧體積也是提供玩家易於外出攜帶的便利性,雖然少了像Strix Go 2.4那樣的便攜式硬盒,同樣方便攜帶的體積也是Strix Go的特點,當然這個也反映在售價上囉! 隨著電腦的等級日益提升,玩家不僅僅只是升級主機的硬體配備就夠了,周邊配件的舒適度與優質使用表現也會影響玩家在實際使用上的體驗感,不想配合著手機附件的免費耳機加減用、想要低價入手一款舒適且好用的電競耳機來打Game,那或許可以考慮一下這款ROG Strix Go囉,少了無線、多了更輕鬆負擔的預算,同樣的品質下可以隨時無懼開戰,ROG Strix Go就是讓玩家隨時準備上場,還沒入手的可以趁這一波體驗一下!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OG Strix Go Core電競耳機實測開箱,Essence獨家驅動單體與氣密腔體設計震撼登場!
華碩前陣子曾推出一系列的無線電競周邊,包含ROG Chakram和ROG Strix Go 2.4,後續為了喜歡有線穩定體驗的玩家,ROG針對原先的這兩款周邊推出有線的版本,並將其命名為「Core」系列,也就是先前開箱過的和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ROG Strix Go Core電競耳機,比較特別的是耳機的部分除了單名「Core」版本是採用3.5mm耳機線做連結的以外,另外還有推出採用USB-C連接埠的版本,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USB-C版本有自帶麥克風降噪功能,小編手裡這款則無,不過價格更親民,對於如果是自己玩遊戲居多的玩家,ROG Strix Go Core相對更容易入手。 視覺上來說,眼尖的玩家不難發現ROG Strix Go Core和先前介紹過、外觀上可說是如出一轍,都是低調的全黑外觀設計,並搭配左右耳機架的ROG無懼之眼及Logo做產品形象強化。不過因為改採3.5mm有線連接的關係,重量部分從原先無線版的290g、輕量化為僅252g重,數字上差距雖然不大,但長時間配戴下的壓力感受還是略有差異。 3.5mm耳機線有線連結設定下,能夠兼容更多的遊戲平台,只要具備3.5mm耳機孔的裝置皆可自由使用,這也是相較於無線版本單純採用USB-C和藍牙兩種配對方式下、3.5mm耳機孔的對應彈性相對更高些的優勢,玩家基本上能在各式不同裝置上使用,唯因現階段智慧手機普遍取消3.5mm耳機孔的情況下,ROG Strix Go Core在這部分的對應上就有些困擾,不過好在目前購買ROG Strix Go Core的話會額外贈送Type-C轉3.5mm耳機孔的降噪麥克風音效卡,可作為與Type-C手機之間相連的途徑。 硬體規格上,ROG Strix Go Core搭載華碩獨家的4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設計上採釹磁鐵材質設計,阻抗在32 Ohm,響應頻率則是20~40000Hz。這也是主流一般電競耳機所在頻率範圍,麥克風部分採用的是吊桿式單向麥克風,響應頻率為100~10000Hz、靈敏度-45 dB,通話音質部分ROG和Discord及Teamspeak等知名聊天軟體共同調校,使玩家聲音能從背景音中更突出,整體來說都符合主流定位。 另外,由於改採有線設計的緣故,耳機整體重量減輕後,所需的操控按鍵也得以跟著減少,視覺上更加簡潔,主要控制鍵保留在耳機左側上,僅提供音量調整滾輪以及麥克風靜音與否兩者,小編個人認為這樣的操作上更加直覺些,較不容易誤觸按鈕。 至於耳機本身實際聆聽體驗部分,由於小編自己本身就是用ROG Strix Go 2.4啦(無線的領域R~)!所以撇開有線無線這點,兩者的配戴體驗相同,音質聆聽體驗不錯,在FPS遊戲中腳步聲的判定滿準確的,在RPG類型遊戲裡,耳機本身提供的重音表現也很足夠。目前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ROG Strix Go Core官方尚未提供額外的驅動軟體使用,因此像是Armoury Crate軟體中,無線版本可藉由內部EQ設定額外客製化音質體驗,例如針對RPG類型遊戲可強化重低音、或是FPS遊戲也有對應的EQ設定可隨時切換,目前雖然ROG Strix Go Core尚未支援,但相信未來ROG仍有機會藉由韌體升級提供支援服務。就現階段來說,ROG Strix Go Core的一大優勢是隨插即用,不須軟體也能直接驅動在使用上仍是非常方便。 雖說ROG Strix Go Core本身麥克風部分沒有降噪功能,不過藉由華碩自家的AI降噪轉接器,也能輕鬆達成背景音降噪目標,華碩外接式AI降噪麥克風音效卡的輔助下,提供3.5mm轉USB-C功能,轉接頭本身重量只有8g,搭載獨家的ASUS Hyper-Grounding技術數位-類比轉換器(DAC),搭載 96 kHz / 24-bit DAC,採用多層 PCB 及特殊夾層設計阻絕電磁干擾,確保麥克風的通訊品質更好。採用USB-C接頭的好處自然是能提供更多的平台彈性支援,讓ROG Strix Go Core的對應彈性更佳。 ROG Strix Go Core近期已正式推出,目前建議售價為2,990元,同時買就送剛才提到的外接式降噪音效卡(市值1,690元),等於耳機本身基本價格僅1,300元,這樣的超值價格就能直接踏進ROG共和國內確實是非常划算的交易,尤其ROG Strix Go Core本身在功能和設定上都有非常不錯的定位,包含採用3.5mm連接線作為多平台對應的選擇,硬體規格上也採用和高階無線版本相同的設定,這點也是「俗擱大碗」的定位。另外,隨插即用的特性也能輕鬆在多種不同的3.5mm裝置上隨時使用,作為簡單入手的電競耳機,這也是一大優勢,玩家如果想要追求穩定的遊戲體驗,並且想在多種裝置上玩遊戲的話,ROG Strix Go Core會是個不錯的入手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開學下殺!PHILIPS 32吋2K曲面電競螢幕、限時價只要8,888!
正值開學季的當下,眾多廠商在賣場中推出各式促銷活動,近日推出「開學備戰實驗室」活動,PHILIPS讓原價10,988元的32吋2K曲面電競螢幕,限時價只要8,888就能獲得!小編自己也看得很心動老實說XD! PHILIPS這款螢幕完整型號為325M8C,採用的是32吋VA面板,曲度為1500R,視覺上來說曲度算是滿明顯的。實際解析度落在2K QHD (2560 x 1440),以32吋螢幕來說,如果解析度僅1080p的話,顆粒感就會很明顯...不過這款搭載2K解析度、就細緻度上來就滿可以接受! 既然是針對電競的定位,基本的硬體規格自不可少,搭載Adaptive Sync同步技術,同時更新率還達到144Hz!這數值基本是目前2K解析度的主流標準,雖然市場上也有240Hz選項,但價格和這款自然是不能比RRRR~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採用VA面板,因此在對比呈現(達3000:1)上色彩表現會更好一些,同時色域涵蓋也達到sRGB 121%、NTSC 100%,要做簡單的影像後製也是足夠應付的。最後為了保護玩家眼睛,325M8C搭載低藍光模式,減少玩家長時間使用時可能產生的不適感。 連接埠方面,提供DisplayPort和兩組HDMI,學生不管是想要外接筆電輸出還是做為自組小電腦搭配用、甚至當作高解析度電競螢幕使用都滿適合的! 這次的開學活動限時價只要8,888元,雖說目前螢幕的價格平均值已較以往降低不少,但8,888元買到的規格還是不俗,尤其給學生用的話更是非常足夠,推薦給目前有便宜螢幕需求的玩家,活動時間從9/3~9/8 上午11:00,缺螢幕的玩家趕快手刀搶起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血統最純機械軸體、德國正宗櫻桃引進台灣,Cherry MX Board 8.0 RGB機械鍵盤開箱
自從開始踏入電腦DIY領域以後,著實是打開了更寬廣的視野,以電腦周邊來說,改變最強烈的應該就是從原先筆電在使用的薄膜式鍵盤跳脫到現在離不開機械鍵盤的「窘境」吧(笑)!以前學生時期在筆電上的打字體驗自認已經滿舒適,但機械鍵盤的回饋敲擊體驗卻是真的讓人感到「由奢入儉難」,想必應該也有許多玩家跟小編有類似的心情轉折。 在機械鍵盤這個領域中,大家除了口中耳熟能詳的周邊品牌信仰外,最常聽到的專有名詞應該就是「Cherry軸」了,小編在中有概略的和大家淺談了一下機械軸體的演進歷史,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參考看看。話說回來,Cherry軸作為現在主流的機械鍵盤軸體(幾乎可以說沒有之一),眾電腦周邊零組件廠商卻普遍都是以Cherry軸為核心,研發出自家專屬的電競鍵盤軸體,雖然有向Cherry致敬之意,卻還是讓人感覺少了點血統純正感。 如今在台灣知名代理商杰強國際的努力下,德國原廠打造的Cherry鍵盤正式引進台灣,喜歡純血Cherry MX軸體的玩家終於不必再千里迢迢跑去國外帶回來,直接在台灣自家就能快速體驗囉!我們先前有跟大家介紹過,先讓大家「匹乓」了一下,這次要帶大家看得是目前杰強代理的Cherry系列中最高階的一款「Cherry MX Board 8.0 RGB」機械鍵盤。 說鍵盤前先來聊聊杰強代理Cherry鍵盤這檔事吧!其實早前台灣就曾經有廠商進口過Cherry鍵盤,不過引進的款式是比較辦公室取向的產品,也沒有在行銷宣傳上著力,雖然仍有一群默默的粉絲支持,但終究沒有搭上電競的潮流。 然而,近期因電競文化的興起、加上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玩家開始追求更舒適打字體驗的情況下,也就促使機械鍵盤的文藝復興正式開啟,如今當有玩家說要買鍵盤時,有誰不會先推薦機械鍵盤呢? 回過頭來看Cherry鍵盤,說到底,畢竟一眾周邊廠商自家的鍵盤也幾乎都是從Cherry軸改良而來,加上剛才提到的電競文化帶動,也就促使原廠Cherry軸鍵盤的詢問度提高不少,身為台灣知名代理商的杰強國際自然也是看到了這點,終於順利獲得德國原廠Cherry鍵盤的台灣代理權,同時也已經立馬引進不少Cherry機械鍵盤到台灣。 目前引進台灣、玩家可以直接購買的選項已然不少,除了剛才提到的Cherry MX Board 3.0S和待會要介紹的Cherry MX Board 8.0 RGB以外,另外其實還有一款Cherry MX Board 1.0 TKL,而這幾款鍵盤當中又有針對不同的軸體推出不同的選項給玩家,杰強未來自然也會陸續推出更多的櫻桃鍵盤給玩家,! 青軸鍵盤普遍來說是玩家會建議機械鍵盤新手入門的Cherry軸體,其清脆爽感十足的敲擊體驗非常容易捕獲新手的心XD!這次要介紹的Cherry MX Board 8.0 RGB(下稱Board 8.0 RGB)作為目前杰強代理系列中最高階的產品,除了主打最純正的Cherry體驗外,在軸體選擇上也是主流的青軸,同時也是我們這次收到的版本,不過Board 8.0 RGB還有銀軸和茶軸版本可選,預計9月中就會到貨喔 先說說外觀吧!第一眼看到Board 8.0 RGB時,銀灰色的低調外觀給人非常簡潔乾淨的精品質感,外型設計則是有一種仿效傳統打字機的形象感,同時為了要能減輕鍵盤整體的重量,採用CNC陽極氧化全鋁機身,較一般鍵盤更不容易生鏽,維持產品的使用耐久度。尺寸部分Board 8.0 RGB為一80%鍵盤,取消右側的數字鍵區,讓體積可以更輕巧些,並解放右側滑鼠的操作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採用一體式鋁製材質設計,背面一般鍵盤腳架位置採用的是自由旋轉的支架,可以多檔高度自由調整,方便玩家能找到適合打字的高度,對比一般鍵盤僅4度和8度兩種額外角度、彈性相對來說更高些。此外,為了呼應整體的高檔精品設計風格,Board 8.0 RGB提供特製的鋁合金保護箱,提供最完整的保護措施,外觀顏色也會呼應鍵盤本身的顏色設計,目前提供黑、白雙色,小編私心認為白色外觀簡潔、黑色外觀隱約透露出一點霸氣感,而玩家如果把箱內的泡棉取出後,就可以直接變身收納箱,方便其他彈性使用。 鍵盤最重要的特點除了外觀以外,再來就是敲擊手感了,雖然敲擊手感好不好這件事非常主觀,即便是同樣的軸體,不同玩家的愛好也不盡相同,再者,Cherry軸體演進至今已多年,眾多周邊廠商也都紛紛自行改良軸體後,敲擊手感更是多樣。但說到最純正的Cherry軸體自然還是自家的最直接,以這次Board 8.0 RGB採用的青軸版本為例,同樣都是青軸的鍵盤,Cherry原廠版本的敲擊手感更加清脆,同時段落感也更明顯,Board 8.0 RGB青軸版維持著最傳統的鍵程和觸發力道等規格,敲擊力道適中、觸發力道不需特別施力即可,如果拿來和目前市場上常看到的青軸鍵盤相比,會發現Board 8.0 RGB的回饋力度更強,但這才是經典Cherry青軸該有的感覺,不過玩家如果是初次使用的話可能還是要習慣一下。 在按鍵設計部分值得一提的還有它具備無衝突按鍵的特色,在因應電競遊戲過程中時常會有多鍵同時按下的狀況,Board 8.0 RGB也可以應付得來。另外,視覺上來說,Cherry MX Board 8.0 RGB顧名「RGB」即代表其具備RGB燈效設計,可藉由組合鍵快速切換,Cherry原廠也提供專屬的CherryAssistant軟體供玩家自行額外自定義使用。 相信在PC圈中打滾多年的玩家們對於Cherry軸絕對不陌生,不過真正有機會摸到原廠打造的Cherry軸鍵盤在以前卻也不是每天都碰得到的,這次得益於杰強代理Cherry原廠鍵盤的優勢,讓在台灣的玩家終於可以不必大費苦心跨國購買、就能輕鬆享受到原廠Cherry鍵盤的打擊快感。 在首波推出的Cherry鍵盤中,最高階的Cherry MX Board 8.0 RGB鍵盤更是敲擊體驗上的佼佼者,80%尺寸大小減少鍵盤體積和佔用空間外,在基本的軸體上採用主流的青軸選項,對於一般初次踏入機械鍵盤世界的玩家來說,可說是最適合的軸體。再者,鍵盤本身採用CNC陽極氧化全鋁機身,在耐用和堅固度上有一定的品質保證,視覺上又有傳統打字機的致敬意味,著實加分不少。 至於實際的敲擊體驗,雖說因人而異、且主觀感受較重,但原廠青軸提供的清脆段落感,實在是目前市面上沒有能與之相比的選項,Board 8.0 RGB提供的段落感和聲音脆度都是青軸中的前段班,有些玩家可能覺得這樣的聲音過於吵雜,然而,這就是最原汁原味Cherry青軸的特色,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參考看看。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離萬元240Hz電競信仰僅1ms距離,ROG STRIX XG248Q電競螢幕開箱評測
ROG玩家共和國在許多電競玩家心中有著不可抹滅的信仰地位,儘管Logo總是被戲稱「敗家之眼」,但無懼的形象卻是深深烙印在粉絲心中,作為ROG電競周邊的其中一環,華碩電競螢幕中設計風格相對較主流活潑的ROG STRIX系列,XG248Q可說是目前玩家最唾手可得的240Hz電競螢幕之一,現在市場行情價可以在不到萬元的價格就入手,作為一台FHD高螢幕更新率、低延遲的電競螢幕,幾乎可說是「無腦」選擇。 外觀上來說,XG248Q維持ROG STRIX電競螢幕系列的設計語言,包含窄邊框設計、科技圖騰風格的美背以及三角RGB信仰腳架等等,同時提供主流電競玩家較適合的24吋FHD螢幕,玩家眼睛比較容易一口氣看遍整個螢幕的各個角落。面板部分採用的是TN面板,即便玩家在市場上能夠找到IPS面板高更新率螢幕,但論競技類、FPS類型遊戲所強調的高反應速度,原生TN面板提供的穩定度還是有一定價值,尤其在動態模糊的情況下更加明顯,ROG針對XG248Q這部分還額外搭載Extreme Low Motion Blur(極低動態模糊)技術,進一步消除畫面不清與動態模糊等問題,確保更清晰的流暢體驗。 實際遊戲體驗部分,小編自己也是用240Hz搭1ms反應時間螢幕,因此用XG248Q玩起遊戲來格外親切XD!不過由於擁有極低動態模糊技術的輔助,視覺上來說看起來更清楚些,再者,XG248Q具備Adaptive Sync同步技術支援,視覺殘影更小,玩起遊戲來格外爽快!另外,XG248Q OSD功能提供多種不同輔助效果,除了基本的色彩、色溫等調整外,也具備十字瞄準線、定時器、FPS計數器等設計,玩家可以藉此輕鬆調整。螢幕本身也具備超低藍光技術輔助,並通過TÜV Rheinland的認證,長時間遊玩的話比較不容易感到疲累。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dfqjzfBUg ▲這是以XG248Q遊玩《地平線:期待黎明》和《虹彩六號》時側錄的遊戲畫面,小編是以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測試,玩家可以判斷遊戲體驗效果。 TN面板一向是主流電競玩家、世界賽事選擇的主要面板大宗,而這點在ROG Strix XG248Q電競螢幕的體驗上可說是一覽無遺,240Hz加上1ms反應時間規格絕對流暢度十足,加上Adaptive Sync的彈性支援,不管是NVIDIA還是AMD顯示卡都能輕鬆對應。軟體部分又有GamePlus和OSD功能輔助,這也讓整個遊戲的體驗更加舒服。玩家如果想要完成加入ROG玩家共和國周邊信仰滿點目標的話,ROG Strix XG248Q現階段會是一個絕佳的電競螢幕選擇。 總結來說,ROG Strix XG248Q可說是追求極致電競、競技遊戲玩家的推薦螢幕之一,尤其現在網路商場價格下殺到萬元以下後C/P值更高,值得推薦給正在尋找優秀電競螢幕和ROG信仰的玩家。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OG Strix 360 LC 360 White Edition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盛夏的純白為玩家帶走主機內的炎熱!
對於不少玩家來說,夏天最愜意的事莫過於在舒適冷氣房中痛快地打電動了,只是,在玩家享受遊戲的過程中,機殼內的各種零件可是卯足全力的高速運轉,面對高階主機的發熱,不少玩家都會考慮改用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來強化散熱效率,同時也為主機更增添一筆「高貴」的氣質。 提到高貴氣質,電競潮牌ROG可以說是這個領域的翹楚之一,不過這一次介紹的ROG Strix 360 LC 360 White Edition,則是跳脫ROG過往的黑色系框架,要以白皙之姿讓玩家感受截然不同的視覺與散熱體驗。 ROG Strix 360 LC 360 White Edition (下稱Strix 360 LC) 在外觀上走的是現今逐漸流行的純白路線,從水冷排、管線、水冷頭,就連所有線材與風扇都是全白色,因此玩家不需要擔心安裝上去之後,會有任何不協調的色彩出現在機殼內。 由於Strix 360 LC是一款搭載360mm水冷排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體積會比240或280mm的水冷排要大上不少,使得部分機殼能夠安裝的地方就僅有前面板區域,由於安裝在前面板的方式必須要謹慎考慮整體的風流方向,否則就可能造成CPU以外的零件熱量無法排出,Strix 360 LC的水冷排在風扇安裝上提供了雙面設計,方便玩家調整風扇位置,算是滿貼心的設計。 至於水冷頭的部分,Strix 360 LC是由水冷散熱模組大廠Asetek代工,針對水冷散熱最害怕的漏水部分,有使用墊片進行密封,內部的幫浦則是使用獨家的管路設計,並採用橡膠複合材料來大幅提高耐用性。此外,ROG招牌的ARGB燈效與AURA Sync自然也是絕對可少的,玩家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自由調整水冷頭與三顆ARGB風扇的燈效。 接下來輪到上機測試環節,本次測試小編使用的處理器為Intel Core i7-10700K,這顆處理器採8C/16T設計,基礎時脈為3.8GHz,動態瞬間最大時脈可達5.1GHz,根據過往的實測經驗,Core i7-10700K在全速運轉下的發熱量相當可觀,使用Intel原廠風冷散熱器是無法壓制住這顆處理器,必須使用更高階的塔散或水冷散熱器才能避免降頻,所以就讓我們來看看Strix 360 LC在散熱控制方面的表現如何吧! ●CPU:Intel Core i7-10700K ●主機板:ASUS Prime Z490-A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記憶體:T.T Tough RAM RGB DDR4-3600 8Gx2 ●SSD:Seagate FireCuda 510 1TB (M.2) ●散熱:ROG Strix LC360 White Edition WaterCooler ●電源:ROG Strix 850W 從測試的圖表中可以看到,Strix 360 LC在散熱表現方面相當的強悍,測量處理器核心溫度CPU Package的整體溫度沒有超過75度,而CPU表面溫度更是穩定的處在50度以下,溫度曲線幾乎沒有抖動,玩家想要使用Strix 360 LC來進行長時間高負載的工作,完全沒問題。 Strix 360 L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在外觀上賦予了與過往ROG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純白色的外觀搭配ARGB燈效,相比常見黑色的產品設計,整體的效果顯得更加柔和典雅。 不過在這一層優雅外觀之下的,Strix 360 LC依然能幫玩家的主機提供強大的散熱性能,360mm的水冷排輕鬆地將Intel Core i7-10700K這頭發熱怪物壓制得服服貼貼,就好像是在為處理器裝設了專屬的冷氣機,讓主機能在最舒適的環境發揮最大的性能,為玩家的夏日提供最佳的娛樂表現。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ROG Chakram Core電競滑鼠實測開箱,終極DIY電競滑鼠、內建可編程搖桿!
電競產品發展至今,部分玩家在習慣無線電競世界的爽感之後,就很難再回頭擁抱有線的周邊產品,不過有線的電腦周邊總是給人的安心和穩定感,這部份的確是無線周邊無法提供的滿足感,畢竟誰都不希望遊戲玩到一半結果電量沒電,那可就糗大了! 因此,先前已經為玩家們,當時可說是小編的愛鼠之一,畢竟它擁有超強大的DIY功能,包含客製化和事後自行維修能力等等,不過為了滿足有線滑鼠玩家的期待,ROG這次推出Chakram Core電競滑鼠,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將原先在ROG Chakram上奠定的優質基礎,並調整成「有線」版本,同時在重量上提供額外的可變彈性。 這邊要先跟玩家們說明白的一點是,ROG Chakram Core和ROG Chakram兩者在外觀上的差異幾乎可說是如出一轍,包含內部的重要硬體規格也可說是完全相同,此外,在可讓玩家自行DIY調整的空間上也擁有相同的彈性。 這兩款滑鼠最大的不同處在於,除了傳輸模式(有線或無線)之外,另一個就是重量了。首先,ROG Chakram因為內部須具備提供續航力的電池和充電等功能,在重量上達到固定的121.6g,以目前滑鼠漸漸走向輕量化的設計理念來說,此款屬於大型滑鼠設計,不過因為其外觀上採用了觸感相當不錯的類膚塑料材質,操作過程中順滑許多,因此平常使用下還是滿舒適的。 這個外觀的設計重點也延續在ROG Chakram Core上,不過重量上因為減少了無線充電模組,因此得以進一步減輕,Chakram Core最低重量可以控制在97g重,這重量就能進入輕量型電競鼠的行列了(100g以內都算輕了~),當然市場上不乏更輕量的滑鼠,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此外,習慣滑鼠重量較重的玩家也先別急著按上一頁,ROG特別提供額外13.6g重的內部砝碼,讓玩家能安裝在滑鼠內,總重量就會來到約111g重,稍比無線版的Chakram輕、但又同樣能滿足部分玩家對滑鼠重量的需求,可說是額外提供DIY調整能力。 內部硬體方面和無線版的ROG Chakram相同,兩者都採用最高16000 DPI、400 IPS光學感測器和40G的加速度等規格,而內部也搭配可自行更換的歐姆龍微動開關,以延長使用壽命。另外,和Chakram相同,Chakram Core在左右鍵部分都採用樞軸按鍵結構,利用彈簧和金屬轉軸以平衡按鍵,並大幅縮小按鍵與微動開關之間的距離,獲得的結果就是更短的施力距離和快速的回彈效果,以確保反應速度和一致性的效果,穩定玩家的遊玩體驗。 另外,在軟體方面則是有ROG Armoury Crate輔助,除了提供燈效調整外,也額外提供按鍵自定義、校準等功能,讓操作體驗和客製化能力更加流暢。 小編在先前介紹ROG Chakram時就有順帶提到,其實現有的電競周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多數時間都在針對外觀、重量、或是在重點規格上做調整,但鮮少有電競滑鼠真正做到「DIY」,ROG Chakram和ROG Chakram Core算是目前在這類型產品中的頂尖選手之二,從裡到外提供一定程度的客製化能力,包含重量、微動開關壽命、軟體自定義等等,各方面都再再提醒玩家:DIY才是未來電競周邊的王道。 此外,這次針對ROG Chakram推出有線「Core」版本的另一大用意,就是為了避免無線電競產品相對較難入手的問題,在調整成有線版本後,一般玩家或是電競入門玩家都能更輕易的入手ROG這款終極DIY神器,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阮囊羞澀不必做選擇、畫質與更新率都能擁有,TUF Gaming VG27A HDR 電競螢幕動眼看
目前的娛樂型電腦螢幕市場,依照玩家的需求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勢力:一派是主打對戰類型的電競玩家、另一派則主打追劇的多媒體影音玩家。前者需要需要高更新率的螢幕,在分秒必爭的對戰中搶得先機;後者則需要較高的解析度以及HDR的顯示內容,好用來欣賞畫面的每一個細節。 然而一款具備高解析度、高更新率與HDR功能的「大三元」螢幕,在價格方面時常動輒2、3萬,這代價實在是真的不小,但是向來以高CP值著稱的「TUF Gaming」決定推倒價格的高牆,推出了集結1440P解析度、165Hz更新率與HDR 10顯示能力的VG27A HDR電競螢幕,只要萬元上下的價格,要讓所有玩家都能輕鬆享受流暢的高畫質世界! VG27A HDR電競螢幕(下稱VG27A)的螢幕本體採用市場上相對少見的四邊窄邊框設計,對比一般的三邊窄邊框的設計,四邊窄邊的設計能營造出更好的一體性,讓玩家在玩遊戲或觀看影片時有更好的沉浸感。 翻轉到螢幕的背面,不難發現即使是大多數的時間不會去特別注意的背板,VG27A在設計上也是相當用心,銳利的折角搭配上下兩側的網格設計,呈現出TUF Gaming一貫的剛硬風格,同時還顧慮到整體視覺整潔,巧妙的將所有I/O,包含兩組HDMI 2.0、一組DisplayPort 1.2、3.5mm耳機孔與電源孔藏在與機身線條融為一體的凹折處,而不是大喇喇地直接暴露在視覺會正視到的位置。 另外,VG27A的螢幕支架也設計的相當靈活,除了能夠改變傾角外,也能夠+/-90度的垂直旋轉,就連螢幕的高度調整都能下降到幾乎快與桌面貼齊的等級,再搭配也支援+/-90水平旋轉的底座,使螢幕能夠融入各種桌面設計和使用場合。 VG27A搭載了一塊解析度達2560*1440的27吋IPS面板,像素密度約109 PPI,對比相同尺寸下像素密度只有82 PPI的Full HD螢幕,在細膩度上自然是有感提升不少。 另外這款螢幕具備144Hz的原生更新率,並可以藉由超頻的方式將更新率進一步提升到165Hz,而且在這個狀態下,不論是HDR還是Adaptive Sync功能也都能正常運作。此外華碩還額外提供了獨家的ELMB Sync (Extreme Low Motion Blur Sync,極低動態模糊同步)技術,能夠進一步降低遊戲中的動態模糊現象,讓畫面更加清晰。 然而需要注意,受限於HDMI的頻寬,超頻模式必須使用DisplayPort與螢幕連結才能啟用,另外在HDR功能開啟之後,ELMB、亮度、場景等一系列功能選擇是會強行關閉的。 在色彩表現上方面,小編使用SpyderX Elite進行測試,VG27A如同官網所宣稱的,能夠覆蓋99%的sRGB,只是基於整體的價位考量,VG27A只能涵蓋80%的P3色域,也就是未因為HDR的顯示需求而使用90%以上P3色域的廣色域面板,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在這個價位上能夠同時把高更新率、高解析度和HDR顯示支援都納進來,已經算是相當難得了。 雖說螢幕沒有採用廣色域面板,但在小編的實際體驗上,HDR的開啟與否還是能感受相當大的差異的,特別是在遊戲遊玩的過程,HDR強化了畫面高光與反光效果,讓整體觀感更加的生動立體。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KVd_jIGbE ▲小編也錄製了一段HDR開啟前後的效果對比影片。 而在影片的部分,目前已經有不少影音平台已經支援了HDR格式的影片,像是大家熟值得YouTube、Nextflix等,根據小編的體驗,過去那些在非HDR螢幕上會顯示異常的影片,在VG27A上不僅能夠正常觀看,還能夠觀察到更多過去不會去注意到的影片細節,也讓小編終於有藉口開通更高級的會員服務來享受HDR的生動的畫質了(?) 整體來說,華碩推出的VG27A在整體的功能與規格上可以說是相當的全面,1440P的解析度為27吋螢幕帶來足夠細膩的畫質,同時將高更新率、HDR等功能全部納入,一口氣滿足各方面的影視需求,雖然沒有使用廣色域面板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考量到其萬元左右的價位就能夠體驗到現今幾乎所有的最熱門功能,對於預算的有限的玩家來說,依然是一款充滿CP值與魅力的產品。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Team C201 128GB隨身碟實測開箱,隨身碟中的優質選擇!
曾經被Pantone推崇的莫蘭迪色系現在搭上隨身碟了!十銓科技TeamGroup一直以來都很照顧玩家的儲存需求,而最近所推出的C201印象碟,就結合了經典的莫蘭迪色。 這是一種讓人覺得舒服、高雅又具時尚感的色系,跳脫以往平凡無奇的色調,讓女性、創作者也能有不一樣的體驗,可以配合穿搭,讓這個小小的隨身碟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配件。 搭載USB 3.2 Gen.1 傳輸介面的C201印象碟,以莫蘭迪配色為主軸推出三款色系,有優雅時尚的「煙燻粉」(32GB)、時尚輕奢的「灰調綠」(64GB)和暖心淡雅的「霧霾藍」(128GB),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的感受,像煙燻粉的C201也可以搭配著iPhone的玫瑰粉,讓周邊、穿搭通通同一色系,「玩美」就是這麼簡單。 這次小編所入手的款式是其中的霧霾藍(128GB),慣用的吊牌式包裝以及容量與特色標示其實很容易一眼看出產品的特點,除了右上角的終身保固字樣外,左側的三個圖示也分別揭示了防印上指紋、具備吊飾孔以及人體工學插拔的曲線設計,至於C201本體則是可以看到在外觀上的材質採霧面噴砂處理,實體更是如圖示所說,不僅可防撥水,且指紋也不易留在隨身碟上,維持簡單乾淨的形象,隨身碟尾部另搭配符合拇指弧度的人體工學與無蓋設計等特點,總和來說,讓這個重量僅有3g的印象碟C201,時尚的毫無負擔。 在追求外觀時尚之外,C201印象碟同時也提供大量的儲存空間供玩家選用,官網上提供了三個版本做選擇(不同顏色對應不同容量喔),小編收到的是霧霾藍128GB,這容量在日常生活中如傳輸資料、照片等已經綽綽有餘,而C201也支持多種裝置的隨插即用,可以運用在各種電腦、平板、遊戲主機,像小編自己也有在玩遊戲主機,這種功能就非常方便,讓我不用額外再多準備一個隨身碟,只要一個C201,不管是玩遊戲、學校作業、工作用途或存相片等,都能輕鬆搞定。 有亮眼的外型外,USB隨身碟最重要的還是儲存功能與效能,C201印象碟所搭載的是高速的USB 3.2 Gen.1,根據官網所提供的讀寫數值為90 / 35 MB/s,我們還是要來實際測試一下囉,小編採用CrystalDiskMark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檢測C201的實際讀寫的狀況。 透過在CrystalDiskMark上所測得的讀寫數據為229.85 / 37.12 MB/s,可以說遠高於官方標示數據,以用來讀寫一般檔案或文件比起舊式USB 2.0來說快上相當多;轉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得的數據上可以看到,平均的寫入則在12~23 MB/s之間,最高的寫入則在4 MB測得的32.41 MB/s,這樣的讀寫速度在日常生活中,如文檔、照片或資料傳輸都是沒問題的,再搭配上主流的128G容量,C201算是可以應付的得心應手。 即便以目前雲端儲存已經逐漸地廣為被玩家所接受,但許多情況下還是會有需要透過隨身碟來做資料的傳輸或暫存,從大多被當作工具使用到了現在可不僅僅只具備工具能力就足夠,隨身攜帶一只C201印象碟,可以在許多需要的時候(場合)助攻一臂之力,配上莫蘭迪色系的風格加持,讓玩家不單只是在使用隨身碟而已,個人時尚魅力的展現更是顯露無遺,誰說工具不能勾搭時尚呢!有了C201就能輕鬆做到。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官網產品頁: 博客來首賣: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純血Cherry原廠茶軸手感、80%輕巧尺寸不占空間,Cherry MX Board 1.0 TKL RGB鍵盤開箱評測
- 宛如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傳授Wi-Fi 6使用真諦,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神速開箱
- 畫面由聲音掌控,Razer Hammerhead True Wireless Earbuds開箱
- HEDT最強64核心處理器現身!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開箱評測
- 蘋果迷好物推薦,j5create USB Type-C多功能擴充卡JCA374開箱實測
- 2020 PCDIY組機指南!新的一年該如何組新電腦就靠這篇,三種預算完美組機
- 2020開學筆電挑選指南、Intel 10代9代8代傻傻分不清楚?!最新9台學生最適筆電推薦一次搞懂(上篇)
- 2019夏季電競螢幕採購指南!10款市售版本解析、下手前務必參考
- 主流機械軸體橫向介紹,你也可以是挑「鍵」大師!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介紹篇】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 USB 4.0規範出爐! 傳輸頻寬達40Gbps! 可「選擇性」相容Thunderbolt 3標準